點球大戰是一門學問:這一腳下去,通向地獄還是天堂?

點球大戰,向來是足球場上最刺激、也是最殘酷的一種對決方式。
雙方隊長互擲硬幣,根據結果挑選球門方向與罰點順序;兩隊球員于中圈一字排開,或緊張或堅定地注視著隊友緩緩離去的背影。而在他們面前,那小小的12碼點與球門之間,如今卻宛若地獄與天堂的交界,誕生過太多令人啼笑皆非或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就在剛結束不久的世界杯1/8決賽,

DG百家樂

我們又見證了兩支球隊以幾乎一樣的方式從點球大戰中被淘汰出局:前有日本隊始終未能逾越那名為十六強的嘆息之墻,后有西班牙練習點球1000次依然完全敗北……
而在這悲喜兩重天的背后,既考驗實力更考驗心理的點球大戰是否也有著一套古今適用的制勝法則?這一邊,他們都是怎么贏的?另一邊,

任你博娛樂城

他們又都是為何會輸的?
賈努布沉默的五秒鐘:能站上去的都是英雄

相信大家都還對剛剛過去的日本vs克羅地亞的點球大戰記憶猶新,志在實現世界杯八強夢想的日本隊最終倒在了克羅地亞門將利瓦科維奇的十指關之前,而有些尷尬的是,與其說是前者的三次撲點有如神助,倒不如說是日本隊的罰點實在是太差了……
從第一個上場后罰丟的南野拓實,再到最后一個罰丟的隊長吉田麻也,日本隊三次被撲出的點球無一不是既沒球速也沒角度,被門將輕松倒地攬入懷中。

在主隊球迷看臺的注視之下,緊張與不安早已寫在了每一位日本球員的臉上,讓他們的動作顯得機械又僵硬,完全沒能騙過對手的眼睛——這一點,也在南野賽后的采訪中得到了證實。

“我沒有想到森保先生會采用球員主動請纓(罰點)的制度,當時有大約五秒鐘沒有一個人舉手,我就舉手說‘那我去吧’,我對自己的點球有信心,希望能在第一或第五位主罰。”
當然,最后的結果并不如南野拓實的預想,第一位出場就罰丟的他讓隊友們緊張的情緒進一步加深,也讓主教練森保一的主動請纓制在賽后成為了許多人討論的話題。
不過,其實這樣的罰點制度絕不代表日本隊對點球大戰“毫無準備”。據說,森保一早在廣島三箭執教時就是一位點球大戰的高手,所謂的主動請纓實則也是一種激勵方式,在一年前日本國奧對陣新西蘭的奧運1/4決賽中便有使用。
只是這一次,在“打進八強”的巨大壓力下似乎沒能發揮效果,類似的事情我們也曾在2014年的荷蘭隊身上見到過。

那一年世界杯,范加爾帶領的荷蘭隊在半決賽遭遇阿根廷,雙方在120分鐘內互交白卷,唯有通過點球大戰決一雌雄。而在巨大的壓力下,荷蘭隊沒有人愿意主動站出來第一個罰點,最終由后衛球員弗拉爾將這個重任攬在了自己的肩上——而他的結局,也是一記低質量的射門被羅梅羅輕松化解。
在這樣的時刻,與其要怪罪第一位主罰的球員或是教練采取主動請纓的策略,倒不如說是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已被緊張的情緒壓垮,這才是造成失利的根本原因。

也正應了那一句老話:12碼前無懦夫。在這樣的時刻最終敢于承擔第一位主罰重任的人,無論他們的結果如何,無疑都是值得敬佩的。
先罰還是后罰?可能沒什么區別
多年以來,我們看過的點球大戰似乎有著這樣一條大家公認的“潛規則”:如果拋贏了硬幣,那么一定要選擇讓本隊先主罰,這樣一來便可以減輕隊員們的壓力,避免他們的心理受到前一位主罰結果的影響。

有著“加時賽之王”之稱的克羅地亞,近三次世界杯點球大戰都是后主罰取勝
基于這一理論,有數據機構專門統計了自1970年以來,全世界男女足歷屆國際大賽通過點球決勝的賽果記錄,而結果嘛……嘿,您猜怎么著?總共663場點球大戰,先主罰球隊的勝率為50.8%,后主罰球隊的勝率為49.2%,簡單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好像沒什么卵用。

數據統計的結果也完美反映到了世界杯的賽場上:自1982年世界杯引入點球決勝之后,算上本屆1/8決賽,目前歷屆世界杯中總共有過32次通過點球大戰決勝的情況,其中16支球隊先罰取勝,另16支球隊后發制人,前后勝率均為50%。
這如天平般均衡的數字,仿佛是在嘲弄著曾得出“先罰勝率60%”這一結論的心理學專家們,也讓拋硬幣選前后這一操作仿佛失去了意義。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依然會看到絕大多數隊長都會在擲贏硬幣后選擇由本隊率先主罰,或許是這樣至少會顯得更有氣勢一些吧。
歐洲杯半決賽點球“挑邊兒”經典一幕
而相比之下,同樣將由拋硬幣來決定的“挑邊兒”也許要比前后順序來得更加重要:選到距離本隊球迷看臺更近的球門就相當于是在點球大戰中擁有了主場優勢,成千上萬球迷的噓聲與造勢無疑會給對手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他們隨身攜帶了激光筆之類的東西那就會更不一樣了(違規操作并不提倡)。
只是由于像世界杯等國家隊大賽都是在中立球場內進行,有些時候并不存在真正的主隊看臺,因此也就讓“點球選邊勝率”這項數據變得難以精確統計,只能是一項存在于大家印象中的影響因素。
助跑前的等待: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別急
另一項有趣的數據出現了:點球大戰中,

現金版娛樂城

在裁判哨響示意“可以踢”之后立馬就要把這“燙腳”的皮球踢出去的球員,會有較大概率射失這粒點球。
2021年,運動科學專家Geir Jordet收集了當年歐洲杯每一粒點球自吹哨起至球員有所行動之間的間隔時間,最終結果顯示,所有罰進點球的球員所用時間普遍比罰丟的球員要更長:平均等待時間在2.5秒左右,而至于幾位罰丟點球的球員,大部分都是在哨響后不到一秒就立刻開始了。


同一年,對美洲杯點球數據的統計也顯示出了同樣的結論:在裁判吹哨后原地等待三到五秒鐘,利用這短暫的間隙做個深呼吸、稍微調整一下心緒,由此所得到的心理上的穩定作用,明顯要比內心中大喊著“快結束吧!”然后迫不及待將腳下的球踢出去所帶來的效果要好上不少。
當然,

八爪天下海霸王

也不是等待的時間越長越好,重點是利用好這段時間讓自己真正平靜下來。否則像上面貝洛蒂這般慢悠悠猶豫不決,

ATG電子試玩

不僅先一步丟掉了氣勢,也沒能起到穩定身心的作用。
你猜我會怎么踢?點球助跑姿勢大匯總
同樣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在點球的主罰過程中,碰到球之前進行過一段助跑的球員通常會比原地起腳的球員命中率更高。這個原理不難理解,但在古往今來一個個點球大師與“鬼點子”小能手們的演繹之下,這段從起步位置跑向皮球的短暫路程,如今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他就是來干這個的”
不過,在諸如世界杯、歐洲杯這樣的重量級國際大賽上,點球決戰所依靠的有時往往不是技術,而是心理。無論你平時有怎樣高超的罰點技巧,如果沒能在關鍵的時候施展出來,那么便也是形若無物。說到這里,你應該早已知道下面出現的會是誰了。

2016年歐洲杯1/4決賽,意大利與德國常規時間1-1戰平進入加時賽,孔蒂在加時最后時刻派遣扎扎上場,專門讓他參加接下來的點球大戰。于是,一個名場面就此誕生了。
第二輪出場主罰面對諾伊爾,扎扎在一連串高抬腿小碎步之后突然起腳射門,盡管這一球完全騙過了門將,但卻最終高出橫梁飛上云霄,這位解說員口中“就是干這個”的點球專家反而將點球罰失,意大利也隨后輸掉比賽,就此成為了一道足壇名梗。
五年之后,同樣是歐洲杯的賽場,“不信邪”的英格蘭主帥索斯蓋特讓幾乎同樣的一幕在決賽中重演:加時賽面對意大利的最后時刻,索斯蓋特用拉什福德、桑喬兩位球員換下亨德森與沃克,其目的也無疑只有一個——在點球大戰中出場。

果不其然,剛剛上場一分鐘的兩人隨后雙雙罰丟點球,還連帶著嚇壞了后邊的小兄弟薩卡。三獅軍團連續三記點球罰丟,拯救了同樣射失點球的若日尼奧,也讓歐洲杯冠軍就這樣在家門口溜走。
而就在不久之前,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在了西班牙隊薩拉維亞的身上。

縱觀上述幾位“專門干這個”的球員,他們的身上都有著這樣的共同點:此前出場機會不多甚至從未出場,一上來便是生死大戰的關鍵時刻。
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本就缺少比賽感覺的他們心頭的擔子會有多么沉重,縱是有十八般武藝,或許也難免落得個兩眼一黑、大腦空白的境地。
只不過,這一理論在門將的身上可是不適用的哦。

面相心理學:有些人一看就是要丟?
所謂“面相心理”,即是指觀察一個人走上點球點時的表情就預見到他會罰丟的一種奇妙既視感。盡管只通過“看臉”來判斷聽起來有些主觀和不科學,但有時這樣的感覺就是會不約而同地產生在每個直播觀賽者的心里,也不止一次在我們面前上演過。
2015年美洲杯決賽點球大戰,當“小煙槍”伊瓜因代表阿根廷第二個出場,罰點前他默默走向布拉沃時的樣子便已開始讓人感到揪心。
不好的預感在幾秒種后便得到了應驗:一記大力抽射高出橫梁,阿根廷再一次與美洲杯冠軍無緣,結合起此前場上錯失的絕殺良機,這場比賽也成了伊瓜因職業生涯最不堪回首的記憶之一。

再說到文章開頭的日本隊,在點球大戰中,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映在幾乎他們所有人臉上的壓力與緊張感,不僅臉上失去了往日的銳氣,隨后踢出來的球更是沒有力量、速度也沒有虛晃,與隨后要么爆射上角、要么大力踢向中路的克羅地亞球員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正如前文中多次提到的,在國際大賽點球決勝這樣的生死場合之中,強大的內心往往會比平日里磨煉的技巧來得更加受用。如果一個人心中的緊張已經溢出了屏幕,那么他隨后的表現不佳也就能夠得到解釋了。
勺子點球:擊潰對手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線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就讓我們把它留給這世上最藝術、最大膽,也是最具羞辱性的罰點方式——勺子點球。

勺子點球也稱為“帕年卡點球”,因是在1976年的歐洲杯決賽中由捷克名將帕年卡首創而得名,其要領在于在罰點時提前預判守門員的移動,隨后用一腳輕巧的搓射四兩撥千斤一般慢悠悠地射向球門正中央,不僅是難度與美感的結合,更是完美應了那一句“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甚至可以說,如果有人能在點球大戰中成功罰進一粒勺子,那么他的球隊基本也就離勝利不遠了。
2012年歐洲杯1/4決賽,皮爾洛在點球大戰面對英格蘭國門喬-哈特踢出的一記勺子點球堪稱足壇的經典。
而據皮爾洛本人賽后透露,在觀察了前兩輪哈特的撲點動作后,用勺子點球來終結比賽便已在他的計劃之中,他希望能以此徹底擊垮英格蘭隊的心理防線,為球隊帶來勝利。隨后也正如他所預料,下一位出場的阿什利-楊就真的在一腳爆射后罰丟了點球。

此前的世界杯1/8決賽,

色碟

為摩洛哥攻進制勝一球的阿什拉夫也是用一粒輕巧的勺子點球淘汰了西班牙,也就這樣摧毀了他們內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線。
對于遺憾出局的西班牙人來說,這樣的點球也許是最殘酷的一種送別方式,而在已陷入全民狂歡的“純粹之地”摩洛哥,這樣的一個瞬間則會是永遠刻進這一代人記憶中的美麗畫面。
美麗與殘酷,地獄與天堂,這或許就是點球大戰最終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競技體育永恒的魅力吧。,